一本感覺有點虎頭蛇尾的報導文學書籍,雖然無損於它的可看度,但總覺得這本書的結束方式有點像是影集拍了第一季後,感覺精彩的情節就要開始了,前面的漫長舖陳終於要開始遍地開花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整本書的重點可以歸納為:
許多不論是在公部門的(相對上)小人物,和民間企業對可能會發生的大流行病相當地有 sense。雖然在小布希時代,小布希在看了一本書後,就一擲千金成立了特定的組織來擬定未來在發生大流行病時,美國的因應措拖;但隨著他執政的結束,歐巴馬上台,整個單位就不見了,原本的成員不是各自回到原本的工作去,就是被併入其他單位,成了對於政府政策沒有什麼重要性的存在。
在描述了許多人對於 COVID-19 疫情來臨時所做的努力後,可以在書中不斷看到 CDC 的無做為和美國政府的無能。即便是民間或是前白宮的幕僚想要對政府提供更為有效的疫情預防方式,但總是被忽略。不僅如此,在面對這全球各國都使盡全力在應付的病毒前,還是有許多人算計著自己的政治生涯先於人民死活的政策。
雀樂蒂在加州明明做加州公共衛生署長應該做的事,但沒有人知道做事的人是她,因為高層不希望外界質疑為什麼加州公共衛生署長沒做那些事。她除了要完成任務,還得幫高層掩飾謊言。
喬.德瑞西的實驗室能提供的免費篩檢,做基因定序的服務,也因為可能會妨害到有收費服務的企業,或是已經跟州政府有簽約的廠商。
看完這本書很慶幸自己是生活在台灣。台灣政治上一定也是有很多暗地裡的勾當,但至少在疫情防治上,不知比歐美早了多少步。這本書名取為預兆,但我覺得一點也沒有預兆到什麼,比較像是介紹了幾位美國的吹哨者,但是怎麼吹,政府就是置之不理,不痛不癢。
這本書是在二○二一年五月出版的。書裡提及雀樂蒂在二○二○年三月下旬的日記中寫到「到二○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死亡人數將超過一百萬人」。雖然到二○二一年時,死亡人數還沒到那麼高,不過,時間來到今天(二○二二年四月二日),美國的死亡人數確實接近了她當初預估的數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