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9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 查理蒙格


書看得愈多,愈覺得自己的渺小。由於自己沒有什麼在投資,所以對於業界大佬也沒有什麼認識。巴菲特自然是聽過的,但實際事蹟就不是那麼清楚了,更別說他所經營的波克夏公司,或是本書作者查理.蒙格。

本書雖然不是蒙格親自撰寫出來的,但透過他許多的演講內容,也可以大略知道巴菲特和他過往的故事,他們的經營理念,以及他想要傳達的思想。這裡面沒有一般股市書籍教的怎麼選股,怎麼看財報,怎麼找想要投入的市場;而是不斷在強調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尤其是心理學和數學。唯有透過不斷地學習,掌握各個領域主要的知識後,融會貫通建立起自己的思惟方式和檢查清單,在遇到事情時,才不會有拿著錘子,覺得什麼都是敲下去就能解決。人們需要的是一整組工具箱,一一檢查使用裡頭的哪個工具能夠最好地解決問題;光只有一把錘子的話,只能淪於思考怎麼用錘子去處理。

裡頭還有很多精典的想法值得記錄下來,像是:

對於交辦事情,要交代清楚原因。沒有交代原因的話,是可以被解雇的。

有壞消息要立刻匯報,只有好消息是可以等待的。

生活就像比賽,也充滿競爭,我們要讓最有能力和最願意成為學習機器的人發揮最大功效。

在你所仰慕的人手下工作,你的人生成就會更令你滿意。

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 相當有同感。

2022/01/24

到日本當軟體工程師 -- 陳巧云

 看了些嚴肅的書後,看這類的書就讀起來飛快。雖然已經沒有想要出國工作的念頭很久了,但透過別人的經驗來了解在日本的工作生活還是很不錯的。裡頭不僅對於薪水扣稅的方式有很詳細的說明,對於赴日前赴日後要做的事也都講得很完整。很推薦想要出國工作的人可以看一下當作參考。

2022/01/23

貝佐斯新傳 (Amazon Unbound) -- Brad stone

 只比之前的臉書那本薄一些,但也是看了七個半小時才看完。與臉書早期一樣,也是以成長為優先,但看得出來行事上的差異。臉書為了成長,不論手段為何;出了錯,事後再道歉做修正;而亞馬遜幾乎就是一路扶搖直上。貝佐斯的個性在書中展露無遺:對於創新事業的不斷追求,雖然偶有失手,但大部分的方向都是正確的。對於主管或員工的要求都很高,一些新創的事業部門,基本上加班就是呼吸一樣正常;精心提出來的六頁報告書,被老闆一口否決也是常有的事。

貝佐斯建立起來的亞馬遜帝國, 對於消費者來說,各方面都是好的:更快的送達時間,更多的選擇,更便宜的售價,在零售業服務上不斷地推出更好的服務,而亞馬遜也賺得盆滿缽滿。但這些都是建立在壓榨工廠員工,或是利用其強大的 bargaining power 要合作的廠商配合,或是利用自己平台的優勢,推出市場上暢銷的商品等。

近幾年來,因為亞馬遜愈來愈大,和其他的大科技業者一樣,各種反對的聲音不斷出現,但這些都無法憾動亞馬遜營收持續增加的事實。

除了講述亞馬遜一路來如果開拓彊土外,書中提到貝佐斯和川普的對立,以及和 Elon Musk 的太空工業競爭,也是很有趣的一環。

2022/01/18

灰階思考 -- 股癌

 

俗話說,凡事要從困難的做起。等難做的做完後,其他的事情處理起來就會覺得輕鬆很多。看書也是差不多的概念,前一本是500多頁的厚厚的書,讀了一個多禮拜才看完,要不是有自己訂下一天要看四十分鐘的目標,應該又是看不到一兩成就放著生灰塵吧。第二本看的灰階思考就輕鬆多了,一下子就看完。可能也跟股癌的寫作口吻有關,看起來比較順吧。

這本倒是沒有什麼特別的心得,他講的都是他自己在投資這件事的一些看法和觀念。在講述這些觀念時,通常還會加點自己的經驗進來,讓讀者更容易了解為什麼他有那個想法。

比方說"不論是人生或投資,重點往往不是我們看見了什麼,而是我們沒看見的是什麼?",他也舉了自己家中後來養小狗帶給他的啟示。

到最後面時,就有點講得比較遠一些,覺得人生還有很多的可能性,,唯有不斷地炒作人生,也才有機會活得比過去好,炒出新高點。炒人生就跟炒股票一樣,必須細細研究、輕輕試單、 看對加碼、期待好事發生。

2022/01/15

後臉書時代 (FACEBOOK: The Inside Story) -- Steven Levy

 今年的第一本書看完了。作者很詳細地描述了 Facebook 從早期怎麼一路發展起來,甚至包括祖克伯在創業前的許多事情,讓人可以更完整地了解他的成長史,以及他的想法是怎麼慢慢培養起來的。

早期的不顧一切成長,花高額買下可能有潛在對手,或是推出和買不下來的競爭者一樣的功能;到近幾年來因為隱私權官司纏身,但公司股價和穫利依然不斷創新高的平行世界。書中分成三階段把每件重要的事都講得很清楚,而且也會不時引用當時的人物所說過的話來傳達當時的情景。

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很好看的故事書,而且是很厚的一本。但中間又沒有什麼冷場的環節會讓人想把書擱在一旁。

近幾年來,隱私權變得很重要,而 Facebook 家大業大,再加上早期的衝衝衝特性,凡事先以成長為優先,其他考量先放一邊,造成它一直是被審視的對象,也一再爆出各種事件。

一旦一間公司失信於使用者後,想要再次挽回大家的心,就變得相當相當困難。之後推出的新服務不論品質再好,自身的形象也會不斷地成為自己的跘腳石。

***

跳脫書中帶給我的感想,單就看書這件事來說,依然可以用點線面的概念來說明。平常在網路看看新聞,誰誰誰又推出了什麼新服務,哪個高管又跳槽了,或是最近很火熱的 Facebook 改名為 Meta 等資訊,這些充其量只能稱得上是"點"的資訊,看不到太多脈絡,往往也很難知道他的起源是什麼,動機是什麼。

偶爾會有比較熟悉內幕的人出來寫寫文章,用比較長的篇幅來介紹單一事件或是一連串事件的分析。這類文章可以稱得上是"線",因為它會串接多件事去討論前因後果,或是彼此之間的關係,在時間軸上會拉得更長,或是談論的廣度會比一般的新聞來得深入。

但如果想要得到"面"的相關知識,還是得要靠書籍比較能達到全面性的了解。雖然一本書的製作可能要花很久,而且資訊也都不是最新的,但卻會是讓人短時間內對一件事可以有最深入了解的方式。以本書為例,作者為了要訪談這麼多 Facebook 內部或是早期的人物,除了要能進入 Facebook,或是跟著主要人物四處走,還要付出許多收集和整理的時間。這樣子的深度和廣度在一般的新聞和文章中是看不到了。

"面"的下一步是什麼呢?面只是二維的,想要讓面再擴展成三度空間的理解,需要針對同一主題做大量的閱讀。每一本書都可以是一個獨立的"面",從作者自身的角度將它展現出來;透過不同書籍的不同觀點,才能讓人對於一件事的了解更加豐富。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2153

***

題外話, blogger 完全是個被放生的服務,過了 n 年,也不見編輯畫面有任何的改善。似乎被大公司買掉的服務,很多最後都是被這麼冷處理的吧。(遙望當年的 flickr)

中國 App 商業模式 -- 王泌

很有系統地介紹了中國近幾年比較大的幾十個 app,包含他們主要的商業模式,投資者,和特色在哪裡。對於想要了解中國 App (網路服務) 市場的人來說,會是個很好的入門書。雖然已經是兩三年前的資料了,這兩三年又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依然是個很好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