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書,讀起來心有戚戚焉;有些書讀起來,卻會覺得跟作者格格不入。這本書就是其中一本。雖然網路上有不少書評覺得這本書好看,但我就是很難融入作者的思緒中。
作者試圖把現代的許多戰爭和失序與原物價格的大幅變化間建立關係;並且親力親為,前往許多第一線的戰火,或是前不久才經過戰火摧殘的國家,試圖從最底層的人民生活中去觀察這一切,證明都是價格因素造成的。
書中不斷地在描述不同國家的採訪過程,當地人民的無奈與辛酸,環境的險惡;然後再回到經濟理論上的說明,覺得這一切的背後都是住在紐約和倫敦的投機者利用金融市場的機制去控制這些原先是為了避險,最終都成了投機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對我來說,儘管去各地採訪能看到最真實的戰爭後情況,或是經濟被破壞後的慘況,但這也只是很一小塊能看見的地方而已。從這些自己親眼所見的場景,想將它跟自己的推論結合在一起,中間難免覺得有些牽強。
雖然不是那麼喜歡這本書的論點和它硬把個人採訪經驗結合到結論中,但它還是講了許多我之前不曉得的事。
比爾.柯林頓在世貿中心爆炸案發生時的反應,是詢問債券市場的狀況如何,而川普也一樣以價格的稜鏡看待這次的危機
原本的「避險者」是真實世界中的原物料使用者,例如農民和食品製造商。期貨市場原本的目的是讓他們獲得保障,能在未來用一定的價格交易產品,期貨應該要保障他們在今天付出投資後,能在明天獲得回報;
咖啡的使用者不再避險了,橡膠的使用者不再避險了,避險的層面已完全消失。利用期貨市場管理預算和供應鍊的那些人大多都離開了期貨市場,只剩下程式在對抗程式。
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從沒發現,幾乎每個案例中都有外國政府出手干預、利用國內政治動亂、支持反對勢力、尋求優惠待遇,甚或發起軍事行動
占領克里米亞與頓巴斯(Donbass)也並非偶然,這兩個地區都在近幾年發現了能夠出口至國際市場,並威脅到俄國的天然氣與原油
哈佛大學還是前往巴西投資了,並使用空殼公司隱藏自己涉入其中。如今他們面臨數個巴西州政府的多項控訴,其中一項控訴指出他們的公司採用「大量不合規定與違法的程序,侵占公有土地」
英國政府允許了另一筆交易,販賣十七億五千萬英鎊的軍武給沙烏地阿拉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