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8

梅克爾。總理時代 -- Ursula Weidenfeld

去年看的人物類書籍,大多是運動選手或是科技公司大老闆的創業史。今年開始,會看一些政治人物的故事。這本書是在講德國前總理梅克爾的故事,從她一開始在東德的時期講起,再到她後來連任三次的總理生涯。書中對她有褒有貶,感覺最後貶意似乎佔的比例比較高。

評斷一個人可以從各種面向著手;保守的人,站在好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讓人覺得很沉穩;凡事追求變化,想要實現心中的理想時,又有可能讓不同想法的人覺得過於燥進,太過冒險。書中在討論梅克爾時也是如此,雖然最終感覺作者還是覺得梅克爾太過於追求連任掌權,而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主軸,凡事以當下可能能執行的角度去進行。

最後一章提到德國的 covid 疫情處理狀況,簡直是慘不忍睹。除了說明德國的四級聯綁制在這種非常時期很沒有效率,很難運作外,也描述了當時的各種無作為,看著整個疫情失控和各聯邦間的不同步。

看到歐美各國被疫情無情地打擊,行政機制的無能,再反觀台灣的處理狀況,雖然有些小暇疵,但再怎麼樣也不值得在野黨那樣大書特書吧。(是說在野黨自己又做了什麼厲害的事了嗎)

扯遠了。看了這本書後,除了對於德國的政府運作模式多了點了解,也明白到當時東西德間的差異,以及在合併後遇到的種種問題。接下來,會想要找法國馬克宏的書來看看,法國在歐洲又是處於怎樣的角色,如何面對疫情的打擊。

精彩內容:

* 總理本人幾乎無視情報單位需要新的組織與新式管理,相反的,她盡量不讓這些事靠近自己。

* 打死不認錯,成為保有權力和威望的工具。梅克爾更是崮中好手

* 她驚訝地發現,她竟是生活在一個充滿和平主義的國家,對人民來說,國家內部的安寧遠比歐美雙邊關係的鞏固來得重要。

* 放任自己的情緒、探索自己的心靈,梅克爾堅信這些她都不能做,因為她必須履行職責。能切實運作、處理眼前的實務,遠比黨的理念更重要

* 三月底,梅克爾的政策髮夾彎,復活節假期不再實施嚴格的封城。擔任總理十六年來,她第一次毫無保留地承認自己犯了一個錯誤:「這個錯誤全是我的。因為我對一切政策都負有最終成敗之責任。為此,我請求所有人民的寬恕。」

* 在危機中必須迅速採取行動,但德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強迫性的緩慢:每項法律都必須在聯邦議會通過三讀,然後通常再交到聯邦參議會,在法條再次提交回到聯邦議會進行最終審議之前,事情往往就在無窮無盡的各黨團協調當中無疾而終。

* 新冠疫情危機證明了,四級聯邦制──歐盟執委會、德國聯邦政府和聯邦國會、各邦或直轄市、地方政府──非常難運作。



2023/02/27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 Robert de Board

不愧是暢銷書,讀起來相當順暢,再加上書本不厚,一天內就讀完了。明明是心理諮詢這種沉重和嚴肅的話題,卻藉由故事的型式讓讀者融入其中各種動物的特色,和主人翁蛤蟆與蒼鷺間來來回回的對話。經過多次的討論,蛤蟆漸漸地走出了原先的死胡同,活出了新的自己。

現實中的諮商或許不會如書中那麼地順利,但是也足以讓人一窺在諮商時,心理師可能會怎麼樣引導前來諮商的人,讓他們能找出自己童年時的環境是怎樣影響了自己長大後的行事方式,也藉由內省,讓人可以走出不自覺的行事方式,漸漸地能夠更獨立的做自己,甚至是跟其他人有更好的互動,更為他人著想,注意到其他人。

2023/02/11

門徒 -- 泰絲。格里森

 

跟前一本小說類似,裡頭的感情戲都有點牽強。明明就是在張力很大,很驚悚的情況下,男女主角竟然還有辦法產生感情。第一部的故事情節比較流暢,結尾也還算收得漂亮,但這一本門徒,就真的是很虎頭蛇尾。前面講了一大堆,結果最後竟然三兩下就 the end;中間都是在看心酸的嗎?

建議只看第一本外科醫生,第二本門徒可以直接 pass。

另外,第二集女主角的心態也是一直很怪,老是對於職場上只有她一個女生耿耿於懷,全書(包含上一本)不知道講了多少次。可以不用一直強調這部分好嗎?

在看完兩本小說後,要再來看點正經的書了。

2023/02/09

外科醫生 -- 泰絲格里森

 

幾乎是一口氣就看完的小說。雖然內容有些不合理或是看了不是很喜歡的段落,但整體而言,節奏掌握得很好,不會有拖戲的感覺。只要看了十幾二十頁,就差不多可以一路看完整本書才過癮。雖然是翻譯的書,但翻譯的品質很不錯,不會讓人覺得出戲。有些詞語儘管是直接從英文翻過來的,但因為很容易再想像用英文說的時候的口氣,這樣子反而比較好,不會有譯者自己超譯的延伸。

接著在看它續集 -- 門徒了。希望也一樣的精彩。也期待有一天它可以被拍成電影。

提醒:書中比較多血腥的描述。

2023/02/05

原本以為跑步的人都是笨蛋 -- 松久淳

 

很輕鬆的一本書,大約花兩小時就可以看完。去年似乎看了太多太嚴肅的書,今年在書的種類上要多元一點,這樣才比較有轉換心情的感覺。

跟其他正式的跑步教學書比起來,這本就純粹是在講一位大叔從完全不運動到迷上跑步這件事。沒有像村上春樹寫得那麼文學,有的只是作者的自嘲和各種自言自語的對話。

他的跑步動機跟我的很像,所以讀起來特別感同身受:在Google Map上找路線,想要嘗試不同的路線,想要一覽沿路的風景。這些點都跟想要專門練習跑步的人不大一樣。更注重的是伴隨著跑步帶來的其他副作用。

不過,作者對於跑步本身也很執著就是了,能夠從幾乎每天跑步到後來的兩三天跑一次,一次十五到二十公里。十五到二十公里對我來說,已經是週末才會偶爾跑一次的長距離了。而且他的速度也都維持五分上下。雖然不能跟專門在練長跑的人相比,但也是要有練過的人才能保持這樣子的速度的。

看完之後又想出門跑步了,不過,台北又進到了十一月到三月這段愛下雨的時期了。

2023/02/04

流寇與創新 -- 林宜敬

在 FB 陸陸續續有看過幾篇他的文章,都覺得蠻有趣的。不論是他在美國唸博士時和同學教授間的趣事,或是和趨勢大老闆間的親戚關係,還有早期幫忙開發產品的過程,在他的描述下都很生動,讀起來很順暢。雖然都是離自己很遠的事(唸不了博士,也沒賺過幾個億的美金),但在聽他講故事的時候,都很容易把自己帶入到那個情境裡頭,讓人感受到當時的狀況,或是體會到他樂在其中的滋味。

他的求學過程,開公司後在中國遇到的種種事情,以及在台灣的種種社會觀察,都有讓人多開點眼界的感覺。這本書的篇幅不多,每篇也都短短的,很快就能讀完。總覺得應該還可以再出個第二集,或第三集。

接近書末的一段內容提到,關於台灣徵兵和募兵的制度,他提出的建議我也覺得蠻新奇的,乍看之下,好像就是那麼一回事,應該要讓當兵這件事跟榮譽扯上關係,再利用當兵兵期的長短來讓每個需要當兵的人有動機想要去爭取那最難過,但役期最短的兵別。除了兵期最短,但榮譽卻是最高的。

最近又在講說要恢復一年的兵役了,說不定真的可以認真考慮看看。


以下是書裡我覺得還不錯的句子:

台灣在中華文化的荼毒之下,唸書的目的往往是為了獲得一張漂亮的文憑,讓身邊所有的人都羨慕到流口水,然後自己過著無聊到爆的書呆子生活。

小說家、導演、政治人物會說故事不奇怪,但為什麼各行各業的領導者通常也都很會說故事?這我就不知道了,也許是因為他們知道怎樣聽別人說故事吧。

二流的軟體工程師,喜歡把簡單的問題弄得複雜,寫出別人看不懂的程式。
一流的軟體工程師,喜歡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寫出架構清楚明白的程式,讓人看了之後,覺得問題好像很簡單。
三流的軟體工程師會去崇拜二流的軟體工程師,因為他們會覺得二流工程師寫的程式都看不懂,一定是超級厲害。
三流的軟體工程師不會去崇拜一流的軟體工程師,因為他們會覺得一流工程師所做的事情都很好懂,好像都很簡單。
只有一流的軟體工程師才會佩服一流的軟體工程師,因為只有他們才能看得出來,其他的一流軟體工程師厲害在哪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創新與品牌的重要性,X學長不但創新,而且建立了他的品牌,所以他放了三個月的榮譽假;至於蔡少尉則是做代工的,所以他加班加了三個月,而且還沒有任何的榮譽假可以放。

只要避免成為別人的老闆,我們也就避免了成為惡老闆的任何可能性

台灣應該先學會的,是對每個勞工的尊重,以及每個人對自己的工作的尊重

如果我是國防部長,我就會先恢復徵兵制,然後反其道而行,規定只有體格最好的役男才能申請加入海軍陸戰隊跟傘兵,役期九個月;體格次好的可以申請去當野戰部隊,役期十二個月;體格再其次的去部隊坐辦公室,役期十八個月;而體格最差的只能做替代役,役期二十四個月。
如此規定之後,自然會有些體格很好的人,為了縮短役期而想辦法去加入海陸跟傘兵;身體正常的人,也會為了縮短役期而想辦法加入野戰部隊;只有那些身體真正不好的人,或是缺乏膽量、很怕被操的年輕人,才會想去坐辦公室或是當替代役,忍耐漫長的役期。

中國 App 商業模式 -- 王泌

很有系統地介紹了中國近幾年比較大的幾十個 app,包含他們主要的商業模式,投資者,和特色在哪裡。對於想要了解中國 App (網路服務) 市場的人來說,會是個很好的入門書。雖然已經是兩三年前的資料了,這兩三年又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依然是個很好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