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6

Kickstart Modern Android Development with Jetpack and Kotlin -- Catalin Ghita

 

第一次看完 Oreilly.com 上面的技術書。之前雖然也曾翻閱了很多本,但是因為它 APP 的介面很網頁,網頁又很不電子書,所以一直無法認真的完完整整地看完一本書(其實只是我定力不夠)。

這次,多虧了新買的華為 Matepad Paper,雖然它只有兩種刷新模式,一般和智能模式。智能模式沒有其他家的 A2 mode 快,但是它幾乎不會留下什麼殘影。也因此,讓我可以很順地利用它看完今天要講的這一本 Jetpack Compose 書籍。這本書是在今年五月才發行的,所以內容可以保證大部分在現在的 Compose library 上是可以 work 的。

跟官方的教學不大一樣的是,除了教導重要的元件怎麼使用外,它在一開始也有講述了 Compose 在觀念上的不同,以及許多在實作上需要注意的地方,比方說 favoring composition over inheritance, unidirectoinal flow of data。再來是它全書都是用同一個"餐廳"的例子在講解:從最一開始最單純的餐廳資訊呈現,到餐廳列表,再到從伺服端取得最新列表,或是在本地端建立資料庫當成  SST (Single Source of Truth),到最後的採用 Clean Architecture 架構。作者一步步地把需要調整的地方隨著新概念的導入,重構成更好的實作方式。

雖然全書因為範例的關係,沒有介紹到很多 Compose 的 UI 元件,但是對於 Compose 開發的相關主題,全都涵蓋到了。快速閱讀過一遍後,之後如果有忘記的地方,隨時可以再回過頭來查閱一下。

對於官網的教學如果看了覺得不夠系統化的話,可以考慮再看一下這本書,應該可以讓你在開發 Compose 時,有更全面的觀念。

2022/06/13

NO Filter, Instagram 崛起的內幕與代價

簡單來說,就是在講一間創辦人在被收購時,相信對方可以讓自己自主的經營,又能享受到母公司的種種資源。結果嫁入豪門後,發現自己常被苛刻地對待。明明就是用著比較少人達成母公司早期的成就,但在要資源時卻常常受到限制。在後面幾年,更是因為功高震主,許多原先在 Facebook 可以導回 Instragram 的連結都被拔除了。明明是同一間公司,卻老是被像是後母的 Facebook 另眼看待。最終,兩位創始人都在受不了的情況下,離職而去。

中間還有很多篇幅講到在經營策略上,Instagram 和 Facebook 的差異。下面有些節錄:

到了2017年前後,大眾開始明白到他們所熱愛的社群媒體產品,其實不全然是開發給他們使用,也是要用來操縱他們的行為。

正是這些Instagram所迴避的事物──超連結、新聞、瘋傳內容、邊緣故事──讓臉書與用戶之間的關係變得廉價

正是在經營理念上的差異,讓兩個產品的總管間,愈來愈有距離。

跟 Google Map 革命一書比起來,似乎被併進 Google 會更幸福一些。Facebook 併購的那幾間新創,到後來每個創始人都走掉了,而讓自己的產品逐漸進到祖克伯的掌控中。

2022/06/03

Google地圖革命:從Google地圖、地球、街景到「精靈寶可夢GO」的科技傳奇內幕 -- Bill Kilday

 

描述 Keyhole 到處找客戶,找投資,避免公司快要倒閉的命運。甚至還到了全員減新換股權的地步。後來隨著 CNN 報導伊拉克戰爭,在畫面中採用了他們的軟體來介紹最新的戰況,一下子讓他們的知名度和使用者大增。公司財務逐漸走入正向的軌道。

再來是 Google 有意收購他們,雖然中間出了點訴訟要處理,不過有驚無險地在 2004 年 10 月正式加入到當年 8 月才剛上市的 Google 。收購前後的描述很刺激,讓只是局外者的我,也跟著熱血沸騰起來。 Keyhole 剛加入時,還在摸索當中,寫了蠻多當時 Google onboard 的場景。也提及了另一間被 Google 收購的 Where2Tech 四人團隊。他們的技術,利用 ajax/activeX 能在瀏覽器上預判快速地下載地圖資訊,並展示。
書籍 Google 地圖革命

加入 Google 後,有 Where2Tech 的人馬(四個人而已),原先已經進行的地圖團隊;三方還在磨合,也有點競爭的感覺,或是整個服務該由誰來主導的拉鋸。

2005 年 2 月在 Google Maps 推出後,果然受到很大的歡迎;同年 6 月再推出 Google Earth。

這本書跟其他的創業大公司比較不同的是:他是由被併購的員工(Keyhold 行銷主管)所撰寫的,書中談到很多併購後的原本團隊成員的狀況,已經加入大公司後,如何與其他原本就在大公司裡工作的同事相處共同的甘苦;也談到了自己角色上的調整,由原先一人兼任行銷和產品經理,到比較專注在行銷上,並且還需要幫忙負責其他的專案行銷。

最後一章是最讓我驚訝的地方:在 Google 工作一段時間後,原先 Keyhole 的約翰,不甘於只是做為 Google Map 和 Google Earth 的 owner,雖然這已經是許多人一輩子難以達到的目標了。Google 的 Larry 相信約翰的能力,所以與其讓他再去外面創業,Google 給了他彈性,成立了 Niantic Labs。想加入這家名為Niantic Labs新公司的Google員工可以放棄他們的Google股票,來換取Niantic Labs的股權。新公司將有3年的助跑期,3年期限結束時…

許多早期的 Keyhole 員工也都一起加入了 Niantic Labs,重新一起感受創業的樂趣。Niantic 也就是後來推出大放異彩的 Ingress 以及 Pokemon Go 的公司。Pokemon Go 的關係,我一直以為這是一間日本公司。沒想到它的母公司是 Google,而且創辦人就是來自於 Google Maps 和 Google Earth 的早期創辦人。

註記:
Google在那一年收購了兩家地圖公司:一家是從雪梨的公寓裡走出來的4人團隊,他們在當時還未註冊成立公司;另一家是位於加州名為Keyhole的公司,公司一共有29人,而我在其中擔任市場行銷總監。

仁勛親自來到會議室小坐一會,對於我們的團隊做成這筆交易表示祝賀。他出生於台灣,畢業於俄勒岡州立大學和史丹佛大學,他在30歲生日那天創立了輝達。

最終,黃仁勛推翻了他業務發展團隊的決定,同意支付Keyhole 50萬美元,來開發一個「輝達專用的優化圖形處理器的消費者版本」

它將為數百萬人所使用,而它基本上是由約翰.羅爾夫這名天才工程師完全獨立開發的
一種稱為Keyhole標記語言(Keyhole Markup Language,KML)的新軟體標準,將使某個使用者能與其他Keyhole使用者共享他在地圖上標記的點、線和折線。使用者A可以在他的Ea
羅爾夫到現在依然被認為是全球最好的3D圖形超級程式工程師。

約翰把聘用整個Keyhole團隊作為與Google進行任何談判的先決條件。在科技收購的世界裡,這是聞所未聞的。普遍的情況是:大量的員工被棄用,新公司只給股權,不給工

雷特、拉爾斯和他們的團隊建置了能在瀏覽器中運算的美麗地圖視圖;約翰、近井和Keyhole團隊帶來了拼接起來的航拍和衛星圖像視圖,現在也能在瀏覽器中運算;丹.埃格諾和伊麗莎白.哈蒙開發了最好的點數據,

你們為什麼不購買整個資料庫呢?」賴利問

2000年開始,Google每年都會舉辦一次旅行。這一次,Google包下整個滑雪度假區,供全員度假兩天。(這次是公司最後一次全員一同旅行,為了更易於管理,往後的旅行改成分批進行。

作為一家公司,我們並不喜歡炫耀我們做過的事。對於這種事,自誇可不是我們的風格

我不是說賺錢不是他們的首要任務,我是說,賺錢不在他們的10大任務之列。我可以向你保證,在我參加過的會議中,他們幾乎沒問過錢的事。他們既沒問過投資報酬率,也沒問過投資回收期。傳統公司會問所有這些問題

賺錢不是他們做這兩個產品的原因,不是他們在2002年開著車沿101號公路走、同時把攝影機架在車窗上拍攝街景的原因,不是他們買下Keyhole的原因,也不是他們買下Where2Tech、SketchUp

一路走來,賴利和謝爾蓋始終堅持著一套違背典型商業原則的原則。在使用者的快樂和金錢之間,他們總是會選擇使用者的快樂。

曾有人問我為什麼徹底離開Google,去加入約翰的新創公司,我告訴他:「你看,如果麥可.喬丹要求你加入他的球隊,那你就加入好了,即使你不知道他們要玩什麼體育項目

乩童警探 一二集

接連看了兩集。第一集還算新鮮,到了第二集就看得比較慢了。一來,劇情雖然常會提到乩童,但真的跟乩童又沒有什麼關係。第二集後半大概就猜出是怎麼一回事了,但還是很享受在作者解釋的過程。只是前面舖陳有點久,而且人物有點多,再加上我是斷斷續續的看,看到後來都快忘了誰是誰,或是誰曾經出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