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7

縱觀百年西亞 -- 陳立樵

 一本讓我搞懂複雜的西亞現代歷史和局勢的入門書。

一戰前西亞世界就是兩大伊期蘭國家:鄂圖曼帝國和伊朗。一戰後,英法兩國藉由一九一六年的《賽克斯—皮科協議》(Sykes-Picot Agreement)瓜分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現今的伊拉克、約旦、巴勒斯坦一帶由英國控管,敘利亞與黎巴嫩則由法國掌控。一九一七年英國外交部長貝爾福(Arthur Balfour)更發表《貝爾福宣言》,讓以色列得以建國,埋下了日後紛亂不斷的因子。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以色列正式建國,隔天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就出兵攻擊。

一戰後鄂圖曼瓦解之際,改變了庫德與猶太兩族群的命運,兩者也走上光譜兩端:庫德族被迫散居西亞四國,猶太人則順利建國。猶太人建國符合大國利益,而庫德族則不在大國的視線內,被拆分到不同國家後,即使他們努力地想建國,或是跟大國靠近,但總是在被利用後又被忽略。

西亞戰爭不斷,這些新成立的國家背後都有英美俄的影子,很難真的成為中立的國家。在選邊站的過程中,如果選得不好,或是國內有其他異議人士,往往新成立的政權,下一刻就會面臨被推翻的命運。

一戰後英國逐漸失去既有的權威,難以維繫其優勢地位,美國漸漸崛起。隨著西亞的油田不斷被發現,大國為了掌控這區的石油資源,各種操作都離不開自身的利益。

本書的觀點雖然偏激了一點,將大部分紛爭的根源都指向了強權的干擾與控制,也試圖為主流的西方觀點中的恐怖份子做合理化的解釋,但不失為一個可能的思考方向。

看到書中大大小小的戰爭,時而靠美,時而靠俄的無奈西亞各國,以及遠在其他區域的大國隨著自身利益是否有被威脅的可能性,進而協助能維繫自己優勢的國家;這一切,都印證了弱肉強食的道理。


2022/02/22

獲利至上 An Ugly Truth: Inside Facebook’s Battle for Domination -- Sheera Frenkel, Cecilia Kang

又是另一本在寫關於 Facebook 的書。不同於前一本"後臉書時代",這本比較多著墨在桑德伯格在臉書裡的定位,她做的事;對於臉書的各項創新描述的比例不高,通常是要講說哪個新功能又引發爭議,或是又造成了什麼壞結果,才會順便介紹出來。

"後臉書時代"中的祖克伯還算不錯,是個一路朝著連結世界上所有人前進的一個創業家,只專注在功能上的演進,其他的事大都交給桑德伯格處理。但這本書中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他對於很多重要的議題並沒有及時地介入,和處理。

隨著要收攏手頭上各個服務的權力(whatsapp, instagram),原本的創始人紛紛因為臉書違反一開始的承諾而出走。在不斷地出現各種醜聞後,臉書並沒有提出能說服大眾的解決方式,反而是在去年底大張旗鼓地將公司改名為 Meta,要進軍元宇宙,建立一個虛擬的新世界。

在目前的網路環境中沒有解決的問題,進入到元宇宙後真的會是個更好的世界嗎? 還是只是讓臉書有更多的管道監控它的使用者,賺取更大的利益。

2022/02/20

天才的人間力 鈴木一朗:51則超越野球的人生智慧 -- 張尤金

 看了一堆美國的創業故事,再來看日本最知名的棒球選手 -- 鈴木一朗 的故事,就會覺得:成功的型態有千千百百種,過程也都不大一樣,但唯一相同的地方是,每個人都持續在一件事上付出許多努力,不斷地努力。以 ICHIRO 的例子來說,就是個日本職人的極致。從小開始,就和爸爸不間斷地練習棒球。當其他小朋友還在四處玩樂時,ICHIRO 已經可以很明確地分析自己目前的狀況,接下來要達成哪些階段性目標,然後藉由這些目標,前往他心目中的最終目標:當一個一流的職業選手。

書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應該是一朗說的:達成夢想就是累積微不足道的小事。ICHIRO 在球場上不斷產生新記錄,刷新各種數據,但是對他來說,就是不斷地練習,將每個小地方調整到最佳,不斷地打好每一場球。

全書總共有51篇文章,雖然中間的關聯性不高,但大致上有照年份來排序,所以閱讀上不會有很跳躍的感覺。一開始描述他父親是如何以身作則,陪他練球,並且將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他的棒球訓練上。 中間是他一路從制霸日本職棒,到進軍美國大聯盟的事蹟。

最後幾篇則在講述棒球選手是怎麼客製化自己所需的球棒、手套、球鞋,以至於平常訓練的器材。這幾篇讓我對於這些專業選手的追求極致有了新的感受。從球棒的粗細長短,到手套的軟硬度,材質,重量,耐用度,到足以影響跑壘速度的球鞋;每樣器具都能一再地打磨,讓選手得以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

我自己本身沒在看職棒,所以對於書中的很多數據沒有太大的感受,但至少看到 ICHIRO 每年得到的各種 XX 王,MVP 也可以知道他是多麼的傑出。書中在描述一些經典好球時,寫得活靈活現的,再加上現在什麼影片都可以在 Youtube 上找到;看完描述後,再順手看一下當年比賽的各種短片,立刻能感受到為什麼在場的球迷可以那麼地驚豔。

書中最後一篇提到水手隊 51 號是不是要保留給 ICHIRO,還順帶提到了水手隊球團的大股東 -- 美國任天堂公司 (明明任天堂就是日本公司啊) CEO -- 岩田聰。岩田聰剛好是前一兩週看完的書。恰好在這邊看到他再出現,有種熟悉感。

2022/02/16

橫衝直撞 -- Wild Ride: Inside Uber's Quest For World Domination -- Adam Lashinsky

 Uber 真正坐過的次數並不多,它在台灣的經營也是時有時無,後來因為法規感覺就漸漸地退出了台灣的市場。但早期在搭乘時,確實比叫計程車來得方便許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還有補助的關係,價錢上也比較便宜,透過 APP 還可以很直覺的知道要等多久,車子目前在哪。倒是後來台灣疫情愈來愈嚴重,開始 WFH 後,叫 Ubereats 的次數多到驚人,幾乎每天都會叫一到兩次,不知道有多少薪水都花在它上頭解決三餐的問題了。來讀讀它的發展史,了解一下它是怎麼發跡的,也是一件不錯的事。

他的創始人(或是聯合創始人?)卡蘭尼克,在加入 Uber 這個計畫前,有過幾次創業的經驗。其中也有成功出售公司,賺了一筆錢。後來他不斷地在跟創業圈裡給予相關的建議,最終找到一個很好的機會,再次全心跳入其中,造就了現在的 Uber 。

書中一開始提到的 Uber 的很多爭議,或是後來卡蘭尼克的下台,在書裡其實都沒有真的談到。這本主要還是圍繞在早期卡蘭尼克的創業歷程,和 Uber 從發想到 2017 年左右的發展。書裡的很多描述都是商業上策略和問題如何解決,比較少著墨 Uber 技術方面跟其他公司的差別。當時雖然在市場上也開始有許多的競爭者,像是美國的 Lyft,東南亞的 Grab, 印度的 Ola,中國的滴滴出行,但書裡也僅針對 Lyft 做了點描述,和帶到在中國的營運,以及最終的退出。感覺都是點到為止,沒有前兩本 Amazon, Facebook 寫得那麼深入。

關於 Uber 跟其他因網路而崛起的公司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是:Uber 是個整合線下線上的服務。交通是許多人心中的痛,常在需要計程車時叫不到半台,平常不需要的時候,又覺得怎麼計程車滿街跑。 Uber 後來開放私家車可以利用自己零散的時間來載客,有效地解決了真實世界的問題,利用數據和網路來滿足乘客和有車者需要賺點錢兩邊的需求。



2022/02/12

原則 (Principles) -- Ray Dalio

這本書看得有點久,中間還有穿插其他書在看,因為這內容實在是有點生硬。雖然翻譯得還算很順暢,但有些用字,沒有看原文的話,還是有點掌握不到作者真正的涵義。

作者 Ray Dalio 是全球最大避險基金公司 -- 橋水基金的創始人,是個事業上很成功的人士。他將他成功的秘訣,和生活的方式,在這本書很完整地分享了出來。雖然每間公司的性質不大一樣,每個人的生活背景不同,不見得能把這些原則原封不動地套到其他場景中,但是很多觀念還是可以在知道試著將它們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就工作來說,由於他是公司創始人,所以他可以很順理成章地去推動他覺得對公司來說是好的制度,但是如果其他公司想套用他提的幾個大工具的話,感覺很難從下而上去推動,因為很多是制度面的推廣,要所有人都一起配合才能運作的。倒是個別的原則,可以抽出許多適用於工作和生活中。

這本書最大的重點就是創意擇優,意圖集眾人的智慧,依照可信度加上權重,推出最終應該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案。公司最重要的是人才,任何制度再完善,沒有找到對的人,合乎理念的人,再好的制度也沒用。

還有:"談話沒結論就是在浪費時間。在交流想法時,很重要的是總結。" 對於常在開會的人來說,這件事真的是再真實不過了。無奈,還是有很多會議,會而不決。

 

以後有時間應該要再看一遍原文的。

2022/02/07

岩田聰如是說 -- 岩田聰

 跟上一本類似,是在寫跟遊戲相關的傳奇人物。這次來到日本,岩田聰是任天堂的社長之一,在很年輕的時候(42歲)就接下了社長這個職位,也帶領著任天堂不斷地再創造出更好的遊戲機和遊戲。由於前面的部分是很久以前斷斷續續看的,其實也忘了差不多,這一兩天才把剩下的二成看完。

後面主要是在講宮本茂和系井重里口中的岩田先生。從訪談的內容看得出來岩田聰是個好人,他是一個想帶給所有人快樂的人。自己的快樂,工作夥伴的快樂,顧客的快樂。

跟"原則"這本書比起來,同樣是工程師出身的岩田聰還有席德梅爾的風格我比較喜歡。(這也是我遲遲還沒看完"原則"這本書的原因吧)

2022/02/05

創造文明的人 -- 席德.梅爾的回憶錄 -- Sid Meier

雖然還在看著橋水基金創辦人達利歐寫的"原則"一書,但內容畢竟比較生硬,所以還是需要看點輕鬆的內容來調濟一下,就趁著這兩天把"創造文明的人"一口氣看完。從小我就是個不太玩遊戲的小孩,一來是家裡沒有買什麼遊戲機,二來是我對於遊戲真的不大在行。當認識的同學都在玩著三國志,織田信長等遊戲時,我應該都是乖乖在看書,頂多偶爾看看漫畫。所以很難了解怎麼透過遊戲去學習歷史或是經營掌控整個局面的方式。

本書作者席德.梅爾是文明帝國的遊戲作者;除了文明帝國外,在其之前和之後,他也開發出許多燴炙人口的遊戲。大部分的遊戲除了很暢銷外,也都開創了許多新的遊戲領域或玩法。雖然他身為主要的遊戲計設開發者,但書中並沒有出現一大堆生硬的技術名詞,更多的是在講述他自身對於哪個領域怎樣培養出濃厚的興趣和知識,並在事後時機成熟時,運用到遊戲中。其中包含對音樂的熱忱,前前後後談到小提琴、巴哈的音樂、吉他、合成音樂等;對鐵路火車的興趣、對歷史戰役的暸若指掌,對高爾夫球的了解。

在書中他並沒有特別賣弄他的知識,但從字裡行間不難感受到他是真的對這些領域充滿好奇,而且有很深刻的了解,所以可以一再地創造出使用者會喜愛的遊戲出來。

前三分之二的內容都是在講他的開發歷程和與他共事的同事們;最後一部分提到人性的感受、社群的興起,以及真假新聞的影響。關於人性的部分,他體會到數學的機率雖然很客觀,但由於人的感受是不理性的;在設計遊戲時,真的符合機率並不見得是最好最有趣的遊戲。而真假新聞則是談到關於遊戲中的某些傳聞,即便不是真的,但伴隨著名聲和媒體的推播助瀾,假消息傳久了也有可能會被當成是真的。

最後,雖然這本書是回憶錄,但席德在最後一章節還是提到:你一旦開始談自己過去的豐功偉業,你就完了;我絕對還沒完。我製作過的遊戲上市後,大部分的遊戲我再也沒有玩過,因為我已經著手進行下一個遊戲了。他也提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搖滾明星希望不斷寫出新的作品,但他的粉絲希望聽到的是他紅的曲子。

整本書可以感受到他是一直樂在自己的工作中,也覺得自己在為玩家提供一個有趣的世界,不斷地在找尋更好的使用者體驗。早期的公司不斷擴大,當公司走向變得和他想要的方向不同時,他選擇了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前同事,再建立了另一間公司。然後經過遊戲圈公司不斷地倒閉、併購、合作,最終他又和他早期開發的遊戲們進到了同一間公司中。這部分他只有淡淡地帶過,但可以感受到遊戲界的競爭相當激烈。

ps. 最近很紅,剛被微軟收購的 Activision Blizzard 的前身 Activision 也有在書中的某個角落出現。:D

乩童警探 一二集

接連看了兩集。第一集還算新鮮,到了第二集就看得比較慢了。一來,劇情雖然常會提到乩童,但真的跟乩童又沒有什麼關係。第二集後半大概就猜出是怎麼一回事了,但還是很享受在作者解釋的過程。只是前面舖陳有點久,而且人物有點多,再加上我是斷斷續續的看,看到後來都快忘了誰是誰,或是誰曾經出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