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9

老姐要用 Kotlin 寫專案 -- 從 Server 到 Android APP 的開發生存日記, Kate

與一般死板的技術教科書不同,這本書是用姐弟倆的對話來展開每個章節中的主題。有劇情就比較容易讀。雖然大部分的內容都點到為止,但因為本身就已經對 Android APP 夠熟悉,所以都很能快地看過去;但在 server 端可以感受到也是講得比較快,所以細節無法帶到太多。對於初學者的話,應該比較容易卡關,或是自己要再多花點時間去閱讀相關的延伸主題。

書中的 server 端比較特別的是採用了 Ktor,以 Kotlin 開發的伺服器端解決方案,讓已經會 Kotlin 的工程師不用再學新的語言,就可以快速上手。在發布服務時,書中選用的是 Heroku,不過,比較不同的是,它並不是直接推上 Github 的 repo 讓 Heroku 幫忙發布,而是將程式 build 成 Docker image,再利用 Heroku 的 CLI 程式來發布。以這型式發布的話,每次有改版,應該是本地端要再自行 upload Docker image 到 Heroku。這應該就有賴於自己有沒有建立自己的 CI/CD pipeline 吧?

下次有空應該也要來試一下這種發布的方式看看。

2022/05/21

精準提問 -- 洪震宇


這本書是由一位資深記者所撰寫的。身為記者,在採訪的時候,必須要很有技巧地提問,引導受訪人把真正的重點提出來,或是透過一些方式和原則,讓受訪者能講出吸引人的內容。

整本書分為四大部分:觀念篇、基礎篇、技巧篇、實戰篇。每一章節後面都會有練習題讓讀者試著用剛學到的技巧來進行。由於這本書看得斷斷續續的,所以看完後腦中沒有很連貫的概念。

觀念篇花了不少的篇幅在解釋提問的重要性,也提到了書中不斷出現的優質對話 AAAR 四循環。

好提問是一組溝通的循環(參考圖2-2):先透過提問(Ask),讓對方思考與回答;接著是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了解內容與重點;再來透過覺察(Awareness)去感受當下情境、對方表情與肢體語言,設身處地的理解;最後才運用回應(Response)進行適切的回應

書中很強調聆聽的重要性。發問者專注地聽受訪者的回答,並根據他的回答再去做延伸的詢問,或是將其拉回自己真正想要了解的部分。發問者不應該是透過問題來想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是應該將重心真的放在受訪者身上。

在問問題時,不是看到什麼就問什麼,而是:

將現象轉變成問題,需要先描述清楚現象發生的狀況,從中找到各種值得重視的問題,再歸納這些問題,整理出最重要的問題,繼續探索問題背後的問題、需要解決的難題

書中也點出了很常見的問題:

大部分溝通失敗的原因,都在於用習以為常的直覺反應去回應對方。不是沒有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就是誤把對方苦惱的「現象」當問題,沒有辨識與細加探索,只是原封不動當成問題,接著提出錯的解決方案或答案,造成問題愈來愈多,疲於奔命、解決不完

第六章的主題是:什麼是好問題。

學好提問的第一步,就是先知道你的溝通對象、目的,要完成什麼目標,接著,透過管線,一步步把對話導向想去的地方

觀點由不同的取景畫面組成,包括遠景的整體「視野」,透過不斷轉換移動的中景,呈現不同角度的「視角」,最後是近景聚焦特寫的「視點」

遠景的視野就是宏觀鳥瞰的脈絡思考,了解人事時地物的來龍去脈。先由這是誰(who)的問題(what)探索,接著把這些問題放到空間視野(where)來看,

上面針對觀點,視野,視角和視點的解釋很不錯。利用這種微觀和概觀的方式,從不同層面來思考問問題想要達成的目的。

第七章則是描述如何問出好問題。書中提到的作法是:

我整理出三原則,讓大家懂得如何問出好問題。第一是三S要素、第二是拆解大問題變成小問題,第三是問題要由淺而深。

三S包括:1.簡單(Simple):問題要簡單,不要讓人聽不懂,也不要賣弄個人專業。2.簡短(Short):問題要簡短,三十秒內要把問題講完。3.具體(Specific):問題要具體明確,包括人事時地物都簡要說清楚,產生具體的經驗連結。

提問最怕假提問、真賣弄。

這邊的"真賣弄"就是搞錯了問問題的目的。

關於想要問的問題,可以用下面的方式來整理:

1. 先發散、再收斂

2. 整理問題的順序
運用便利貼將這些問題排序,從最好回答、最具體、最容易聯想的問題優先

3. 構思整體的問題
將問題都排好調整之後,再思考整個問題加總起來,是不是我最想問的問題?

***

技巧篇介紹了四個提問技巧:承轉力、正向提問力、重點力與追問力。

承轉力:

承轉力該怎麼進行?我提供三個做法,讓大家可以參考。第一是先向上歸類找連結,創造「Like感」;其次是運用鏡像反映(mirroring)法有效接話,持續帶動話題;第三是運用4W1H方法,在對話中收集與

正向提問力:

為什麼」有兩種目的。一種是正向的好奇,想要探索外在人事物,另一種是回溯式的了解原因,多半比較偏向負向的咎責

先問如何或怎麼:How取代Why

為什麼這場談判那麼不順?」「為什麼我的論點沒有改變對方?」我們可改成以未來為目的,而非咎責過去表現不如意,可以改成「「下一次,我要『如何』讓這場談判順利且成功?」「我的論點要如何呈現,才能改變對方

改問「什麼」:用What取代Why

如何」的提問是想方法、具體的作為,「什麼」的提問,則是開啟另一種想像,刺激更多想法與可能性

重點力:

如果提問力沒有將全部心思放在對方身上,提問就容易失焦。會變成為問而問,或是變成移轉型回應的話題小偷,只是把焦點、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而非以對方為主。

根據重點力的目的,我整理出同理式聆聽、理性式聆聽與總結式聆聽三種方法

同理式:這裏要運用的重點力,就是透過一句話做出肯定的回應。包括定時複誦他剛剛說的話,或是鼓勵讚美的想法與作為,甚至引用他之前、曾經講過的話

理性式聆聽的重點力是帶著確認的提問,想了解她剛剛說的話,要呈現什麼觀點、主張或想法見解

第三個是總結式聆聽。在提問過程中,當主題與問題都告一個段落之後,嘗試提出對剛剛談話內容的結論

我們要為每個段落的對話賦予意義。嘗試把聽到的、理解到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做出簡短結論

司徒達賢解釋,高階主管在公司長期發號司令,已經不擅長聆聽,更不習慣理解部屬

善於傾聽就是不斷問自己,對方傳達的訊息是否有根據,他們告訴你這些事的動機又是什麼

有一個持續練習的好方法。我在提問力工作坊最常用的技巧,就是當某位同學講了三分鐘故事、或是三分鐘簡報,我會馬上要求別組同學練習在三十秒之內轉述一遍

追問力

追問力不足,在於我們被動思考的習慣。

我們需要培養自己有意識地觀察、閱讀、聆聽與思考的能力

要非常認真傾聽對方說的話,我歸納,聽出五個關鍵點,就能進行更深入的追問,其中包括:趣點、轉點、斷點、痛點與雲點

雲點。對方說的話彷彿飄在雲端上、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的內容,需要運用追問力把內容拉回地面,讓我們可理解

敏感問題的第三個重點,就是不急著要對方回應,也不急著問下個問題,必須有停頓留白的時間,讓對方思考或是調整心情

實戰篇開始講述各種真實的情況,比方說創業者和高階主管等,怎麼做更好的提問。

我們必須跳脫同溫層的限制,知道不同圈子的狀況,適時交流不同的想法與情報,或是介紹不同圈子的人進行溝通互動,才能獲得珍貴的情報,刺激新的想法。

我的問題都是先從「什麼」(what)開始問起

領導者不是問題解決者,而是問題給予者,讓下屬面對問題,思考解決方法,並採取行動。」《QBQ》指出

企業主管的有效溝通,關鍵不在說,而是聽

領導者應該提問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接著認真聆聽回應。」《教練》這本書就是他指導過的企業家,回憶他過往運用教練方式的心法。

產生內在驅力動機的養分有三個元素,包括自主、專精與目的。員工有自主控制感、不是被外界逼迫限制,就會更主動投入,持續精進工作能力,從工作中體悟到意義與價值感,就能建立自己的長遠目的

會談前先思考主題屬於哪一個象限的問題意識(編按:參考第三章圖3-4),是人際溝通、還是外在現象與議題的討論,再運用不同象限的方法來引導同仁思考與表達。

除了不同角色在提問時的一些重點外,書裡還提到了身為會議的主持人如何有效地掌握會議的進行。

團隊溝通跟一對一溝通不同,在於主管扮演的主持人角色,需要讓不同的人都能集中注意力

主持人第一層運用的重點力,在於快速摘要、整理他人說話的重點

主持人第二層要運用的重點力,在於整合觀點

主管透過會議討論,不只是了解進度,更能培養同仁的問題意識與思考能力。主管可以透過團隊溝通四象限

首先,我運用第一象限初步的淺層歸納,嘗試引導他們把目標陳述的更具體,才能達到有效溝通

第二階段就是第四象限、重新定義問題的正向提問與深入追問,引導大家深入思考

這時進入第三階段、第二象限的淺層回應。我再重新歸納大家的提問與想法,回應大家轉換思考的共識

最後進入第四階段、第三象限的找尋亮點。我請大家轉換焦點,從思考問題轉成思考對策

一個好主管,也是一位好提問教練,更是一位優秀的會議主持人,能夠引發同仁的投入參與、活化思考表達能力,創造團隊的共識與工作意義,寫下自己對成功的新意義。

感覺要當個好主管,需要具備的能力還真不少。

第十六章又提到主持人的提問引導力:

一位好的主持人就跟提問者的角色一樣,是綠葉而非鮮花,目的是讓講者、與談者激盪精彩對話,產生好故事、好觀點,讓聽者有好的收穫

教學提問的目的是培養思考能力,主持訪談的目的則是製造好故事、豐富有趣的對話,以及啟發思考的觀點,因此提問引導方式仍有差異。

這需要自我訓練與克制。因為我們很容易想表達意見、想凸顯自己的專業,以至於不斷說話,或是發問,卻忘了聆聽他人。只有專注聆聽,才能聽出關鍵轉折點、找到故事隱藏的線頭,再運用巧妙的提問,輕輕一推,讓故事更流暢地說出來。

整本書看下來,提了很多技巧和觀念上的建立。溝通畢竟是個很即時的互動,不行每講一句每聽一句就慢慢地思考下一步要怎麼做,所以要經過不斷地練書才有辦法將書中的很多方式內化,很自然地運用出來。

技巧部分可以慢慢地練習,但觀念部分倒是可以多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重點是什麼,將重心移到受訪者或回答問題的人。

2022/05/15

在靠北與崩潰之後繼續戰鬥 小劉醫師給爸媽的解憂書 -- 劉宗瑀

劉醫師的第二本書。不同於前一本主要在講從大醫院前往鄉下醫院的點點滴滴,這本在講身為爸媽遇到的各種挑戰和隨之而來的心得與想法。


2022/05/12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 -- 劉宗瑀

 

剛好 Hyread 有介紹,就從圖書館裡借來看。薄薄一本,一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後來想起來,好像 Netflix 上面的某部台劇裡的情節,跟書中的某一段很像;再上了 Netflix 查一下,真的就是一樣劇名啊。

書裡的故事都蠻感人的,而且作者是女醫生,在書寫上的角度跟男醫生還是有些差別,讀起來感覺不大一樣。除了講作者因為一些緣故離開大醫院,來到鄉間小醫院的各種大小事外,也或多或少地帶到了現在台灣醫療環境的一些問題。會出人命的,忙到沒天沒地的,都沒有什麼人想要再做了,大家不是離開醫生這個行業,就是朝錢多的醫美前進。如果大環境還是這麼下去的話,只會惡性循環。

在圖書館用作者名字查詢,另外找到了兩本書。趁 Netflix 的影集還沒紅起來前,先把這兩本書也借來看。

2022/05/02

前端框架 Svelte 上手指南,從基本介紹到 UI 實戰與測試

看了那麼多閒書,還是偶爾要看看新的工具書,增加一點常識。IT 鐵人賽出了很多作品,份量都不會太多,可以在兩三天左右看完。這幾天把這本 Svelte 的入門書看完了。雖然之前學過 Javascript,但總覺得它的語法不是那麼地喜歡,所以還是一直沒有踏入前端的領域。但,看看這一塊新推出的 framework 總是可以當做參考。

這本書寫得還蠻淺顯易懂的,不用什麼太多的背景知識就可以輕鬆讀完。在目前 React, Vue, Angular 三頭頂立的情況下,Svelte 還可以那麼快地攻城掠地,總還是有它特別的地方,多學習總是好的。

2022/05/01

最陌生的鄰居,韓國 -- 楊智強

很久前買的書,但不記得是不是有看過一遍。至少這次再看,發現都沒有什麼印象了。這本介紹韓國的書,和其他的都不大一樣,從它的目錄可以大致看得出來:

* 光鮮亮麗的韓流背後

* 財團治國?韓國人的集體主義

* 韓國與美軍之間的愛恨情仇

* 北韓二三事

* 是中國人還是韓國人? 延邊,琿春

* 韓國華僑

每件事看起來都是圍繞著韓國的主題,但又不見得是在講韓國本身。書中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對於中國東北靠近北韓的自治區的訪問和描寫。這一塊是其他書籍不會去關心或是調查得到的部分。還有最後提到的韓國華僑,如果沒看這本書的話,也不會知道原來還有這麼一群人,明明是拿著中華民國護照,卻不能享有中華民國護照的相關好處。

其他像是韓國財團的各種事蹟,在新聞或是電視上也常會看見。但沒想到這種大財團會長因犯法被關,然後不久後又被總統特赦放出來的事情,竟然不斷發生。也難怪書中會寫:

被法院定罪都可以放生了,還有什麼難得倒他們?

書裡對於駐韓美軍的由來,和因此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都有做相當詳細的描述。我想,目前駐沖繩的美軍也是有一樣的歷史淵源吧。


乩童警探 一二集

接連看了兩集。第一集還算新鮮,到了第二集就看得比較慢了。一來,劇情雖然常會提到乩童,但真的跟乩童又沒有什麼關係。第二集後半大概就猜出是怎麼一回事了,但還是很享受在作者解釋的過程。只是前面舖陳有點久,而且人物有點多,再加上我是斷斷續續的看,看到後來都快忘了誰是誰,或是誰曾經出過什麼...